【睾丸癌】睪丸腫脹大細邊確診最惡癌症 19歲男生跨過鬼門關:要盡全力追夢勿留遺憾
發布時間: 2020/06/16 16:21
最後更新: 2020/06/16 23:21
去年末,19歲的Tim洗澡時發覺兩邊睾丸大小不一,其中一邊腫大約半倍。那時剛成年、入大學,這本是人生新階段的開始。朋友們都在談大學5件事:住Hall、上莊、Part-Time、拍拖、讀書。不過,他多了一項,這也是同學們未必想像過的一項——抗癌。
Tim起初覺得怪怪的,以為是出遊太密,皮膚敏感所致。
不癢不痛,純粹兩邊明顯不對稱。一開始覺得是發炎,因為3個月內去了北京、德國,有想過是否洗澡用的水不乾淨?
隨後與讀醫科的姊姊商討,決定先到校醫求診。「醫生摸了摸,臉色一沉,然後叫我去急症室。那時我嚇倒了,只是腫了少許啊!」
急症室醫生初步說是水腫,但要他即晚留院做詳細檢查。「先要驗血,再緊急做超聲波檢查時,我覺得有點不妥,因為公立醫院通常都要排一年半載。」
做手術切除1邊睾丸
檢查一湧而至,Tim還來不及好好消化,至留院翌日,醫生就指他確診睾丸癌。「感覺好震撼,原來生命這麼脆弱。那時還未知是第幾期,但已經預計了有機會救唔返。」
Tim形容自己為冷靜、情緒起伏不大的人,但看着雙親擔心的模樣,難免會心痛。
父母來到醫院後,不停跟我說:『沒事的,應該是誤診。』突然聽到兒子患癌,一定好難接受。
我姊讀醫科,她看到報告,無論是血液內的癌指數,抑或超聲波結果,都顯示是個腫瘤。
由確診到做手術,當中只有1星期的時間。雖然未知腫瘤是良或惡,但根據紀錄,約9成的睾丸癌患者的腫瘤化驗結果都是惡性。當惡性機率如此高時,做手術切除一邊睾丸,是當下最緊急的任務。
不過,這又會否影響生育能力?「尋求過泌尿科醫生意見,因為男性有兩邊睾丸,故不會影響。有病人術後情況良好,之後都可以正常生育。」
談病情曾感尷尬
也許年輕總是大無畏,Tim手術時選擇半身麻醉,更問醫生可否點歌聽,豈料第一首歌竟播了《最後晚餐》,歌詞第一句「人無法走過每天」讓他哭笑不得。
19歲這個年紀,應該沒人會經歷這些事吧,不如我甚麼都試試?既然改變不了事實,那就嘗試享受這個過程,入去看看手術室都好。
完了我更問醫生,可否讓我看看腫瘤?我是教徒,相信神一直掌管我的生命,可能要我學習,這些都是旅程的一部分。
雖然打了鎮靜劑,但意識尚算清醒。睡睡醒醒之間,Tim聽着手術機器的操作聲,還有醫護間交談,就這樣過了3個多小時。
自己的心態可以調整,但家人、朋友的關心和擔憂,卻非控制範圍內,Tim曾被過多的問候和關心影響情緒。「一開始跟別人談病情,是有壓力的,突然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我身上。不過,走這段路時,我又需要別人支持,怎樣可以從中取得平衡?」Tim起初只公開自己患病,沒提及是睾丸癌,原因是覺得好尷尬。
要接受睾丸癌,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挑戰。在這個年紀,男生較常談及性話題,在這些時候講睾丸癌,一定是尷尬的。
惟個別朋友不斷追問,令他相當困擾,只好輕輕帶過。「可能他們出於關心、好奇,但沒想過我其實不想講,或者未準備好要說。」
兩個多月化療 副作用大
做手術切除一邊睾丸,腹部以下連接的淋巴都要切除。術後的化驗結果顯示,Tim的腫瘤為「惡性中的惡性」,屬最嚴重的類型。幸而發現得早,屬睾丸癌1期,未有擴散。不過,為了清除未必檢測到的殘留癌細胞,醫生建議Tim做兩周期化療。
副作用如掉髮、味覺失調,Tim也試過失眠,精神變差。做化療也會令白血球偏低,他要在家自行打升白針。前後維持兩個多月,今年3月終於可回復常人生活。
最嚴重時頭好暈,身體無法適應。頭兩三星期好辛苦,全身『㷫烚烚』,一打化療針我就會打嗝、想嘔。
喝水也覺甜甜的,有時味覺會比平時淡好多,食慾又差。更試過有一晚發燒、在床上打冷震至天亮,幸好沒事。
望成為年輕病人的動力
跨越鬼門關後,Tim的心態有很大轉變。「之前大家都聊大學5件事,上莊、住Hall、拍拖,世界就這麼大。但當19歲的你突然遇上一個大病,有機會死,你才會去反思,到底人生在追求甚麼?是First Hon、GPA,還是有其他更值得的事?」
化療時常進出病房,見過好多嚴重癌症的病人,甚至在完成化療、褪去病人衣的一日,隔壁床的年輕爸爸剛好離世,留下少妻和嫩兒,這些畫面都令Tim好深刻。
我能穿起一件正常衣服、脫去病人衣、離開醫院,我已擁有第二人生。以前我會不斷追求想要的,但現在我會回望我擁有的,如愛我的家人、朋友。
生命即使短暫,不代表可以放任享受,生存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機會,如果有想做的事就要全力做,不要留下遺憾。
睾丸癌在香港並不主流,網上資料少得可憐。Tim於是在網上找到外國同路人分享,因而獲得動力。「其實對病人來說,身邊人說幾多加油都無意思,惟有一個跟你有同樣經歷的人,跟你說他都走得過,才有用。」那些外國的癌症病人,勇敢說自己的故事,去幫助其他人,Tim覺得比他們任何人都強。
從那刻我開始覺得,病症不是我的負擔,當我願意說出來,用我的經歷幫人時,它就能成為我生命中好重要的經驗。
眼看兒童、長者有不少癌症組織支援,年輕一族像是被忽略的一群,Tim便開設專頁「千禧寶寶の退休生活」分享,期望以自身經歷,支援同齡年輕人。「年輕人面對的困境好不一樣,好受朋輩影響。但在醫療系統中,他們心靈需求卻不太受關顧,有年輕的同路人拍段片、講自己的故事,其實已經是好大的鼓勵。外國有青年癌症機構,更會把癌症包裝得好型。」
記者:吳霆俊